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——村村有好戏】|【寿光】田柳镇东青冢子村刘相勇:致富路上的新“硒”望
来源:
半岛综合
发布时间:2023-12-22 17:23:08
寿光融媒讯(首席记者 郑小菲)“过去,我们在大棚里种植蔬菜,放风、喷药、浇水等农活全得靠人工,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。现在,我们在手机上下载了智慧农业APP,只需点击一下,就能掌控大棚蔬菜种植的各项工序,不仅省时省力,而且种菜效率大幅度的提升。”刘相勇是田柳镇东青冢子村人,今年51岁,从1997年就开始种植大棚。从挖式卷帘棚到无立柱钢架结构大棚,再到如今智能物联网的“云棚”,他见证了我市镇村蔬菜大棚的发展历史。期间,他家的大棚也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。这几年,他不仅在村里包地种棚,还在田柳镇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承包了150米长的现代化大棚,专门种植富硒蔬菜,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发展。
刘相勇善于接受新事物。近年来,他依托市场供给结构,引进发展富硒大棚蔬菜种植,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,发展“品牌化”经营,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+市场”的经营模式,促进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,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现在的大棚跟过去相比,既高端又实用。”刘相勇现在种着4个大棚,其中两个在东青冢子村,是2013年搭建的第五代蔬菜大棚,还有两个是租种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的第七代大棚。“现在种菜跟原来不一样了,智能机器设备的加持让种菜变得省时省力,最多的时候我一年种了9个蔬菜大棚。”
“这个大棚有150米长,各项智能化设备齐全,比自家建的大棚强多了。”在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B区刘相勇租种的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里,他和记者说,建一个这样的大棚需要30多万元,而租棚一年只需要3万元。园区里还配套着农资超市、检测中心、蔬菜交易市场等,十分便捷。“相当于大棚精装修后,我拎包入住。”他笑着说。
“有了高科技,我们的劳动强度大幅度的降低,在家里就能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了解大棚里的情况,而且,相比老棚一年六七万元的收入,园区里的大棚收入除去人力成本,每年纯收入十多万元。”说话间,刘相勇打开手机,向记者演示着大棚物联网管理技术。他说,现在大棚里的黄瓜正是采摘期,富硒西红柿则在生长期。在定植之前,园区技术人员会对产地环境(土壤和水)的各项指标做检测,比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如果达不到20克以上,技术人员就会指导农户添加特殊的比例的发酵大豆、有机肥等,所以他这里种出的蔬菜口感特别好,在市场上能够说是“供不应求”。
据介绍,在园区种棚,像刘相勇这样的农户都是统一供应农资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种植标准,甚至统一对外销售。园区直接对接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,实现了“小农户”与“大市场”的有效衔接,让“小农户”搭乘智能化“快车”,进入组织化管理体系,实现了“抱团闯市场”的发展目标。
刘相勇不仅种植技术高、头脑活,理念也超前,早在2018年,他就注册了农业公司,经营着蔬菜市场、合作社。2020年,他创新引进富硒西红柿,并注册了商标。
“种了十几年西红柿后,柿子的品种、价格、市场等基本稳定,要想创新突破,创造更大效益,就一定要通过提升品质来发展特色农业。”在一次外出学习技术时,刘相勇了解到:通过增加蔬菜的附加值,能更加进一步提升种菜效益。这一想法,为他的“特色”种植做了铺垫。
“那几年,一些特菜品种纷纷涌现,千奇百怪不说,个个售价不菲。”刘相勇看到了这一热潮,却没有盲目跟风,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提高西红柿品质上。后来,他了解到了富硒蔬菜和植物补硒技术,便开始尝试给西红柿“补硒”。经过探索研究,他大胆试用了富含41种微量元素的叶面喷施肥。一茬菜种下来,他的西红柿经过权威部门检测,每公斤西红柿硒的含量达到35微克以上。据了解,国家标准定义富硒蔬菜的硒含量为每公斤10至100微克。也就是说,刘相勇种出的西红柿,含硒标准已完全达标。
富硒西红柿的名声打出来后,来参观、学习、考察的多了,来订货、买货的也多了,刘相勇的西红柿不仅卖到了20元/公斤,比同种类型的产品价格高出1/3,而且供不应求,越来越受市场欢迎。
试种富硒西红柿成功后,刘相勇又带动周边农户抱团发展。目前,富硒蔬菜已为当地农业结构发展增添了新生机,成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新渠道,为广大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。刘相勇表示,下步,他会通过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,优化推进农业产业,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,充分的利用“特色+品牌”优势,发展蔬菜种植、管理、销售等全产业链,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、好品牌,让富硒蔬菜成为富民增收的“金招牌”。